出家行者,應行的道路有二:首要「上求佛道」以自利、其次「下濟群生」以利他。
但多數行者皆着重行自修梵行的道路,而忽略利樂人群的工作,余亦不例外,大半生的工作皆是惲惲愕愕,行自利的道路。
「法不孤起、仗緣方生」
一九九五年遇上義工簡某一齊深入祖國山區,探訪居民發覺土地貧瘠回憶古人有「天無三日晴,地無三里平」之句。當地適齡求學兒童要行數小時的山路才可抵達校舍讀書。山區居民生活之困苦,非筆墨可以形容。
期間香港佛教聯合會,曾代表善長向香港教育部門,申請認捐一所中學,經十年後尚未批出,被善長追問,實在難以解釋。在會上余發表個人意見:十年歲月尚未批出校舍,這表明當局無需要我們助建。但有些地區極謁望外間善長幫助興建校舍。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後,彼此同是一家人,我們可否在這些地這考慮助建?即時得到蕫事認同。因此由我負責代佛聯會深入貴州山區捐建校舍。余亦藉此機緣以身作則在丹寨認捐一所命名為「龍泉鎮紹根希望中學」。
後來在寶蓮寺會議席上,也提出同一意見,亦得到各董事讚同,因此經余親手代善長認捐希望學校遍布各省市達二百多間。祖國自從經濟騰飛,人民生活環境亦都大大改善,助建希望工程學校,由此開始余告一段落。
二零一五年適逢余出家七十周年紀念,回顧七十年當中,在菩提道上,漫漫長路,只是行了少許路程。至於下濟群生的工作也是為善信種福田而矣。
古德云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。今後在利樂人群方面要多做點工作。因此與護法弟子們商議成立慈善基金,希望能為弱勢社群,關愛老幼排憂解困,令其離苦得樂,以是因緣,由數位熱心護法佛弟子組成,命名為「紹根長老慈善基金」期望隨緣隨力,以利樂人群為依歸。